【异口同声相关介绍】“异口同声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”,常用来形容人们在某些观点或意见上达成一致,即使他们原本的想法可能不同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集体讨论、团队合作或社会现象中出现的共识。
在日常生活中,“异口同声”可以出现在多种场合,如会议讨论、课堂发言、网络评论等。它不仅体现了沟通的高效性,也反映出某种共同认知的存在。然而,在某些情况下,“异口同声”也可能暗示着思维的单一化或从众心理,因此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含义。
以下是对“异口同声”这一成语的详细说明: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异口同声 |
| 拼音 | yì kǒu tóng shēng |
| 出处 | 出自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导曰:‘吾虽不敏,岂以一言之失,而致天下之乱?’诸人皆曰:‘诚然。’于是异口同声。” |
| 含义 | 不同的人说出相同的话,表示意见一致。 |
| 使用场景 | 会议、讨论、团队合作、网络评论等。 |
| 近义词 | 众口一词、异口同音、齐声一致 |
| 反义词 | 各执一词、意见分歧、各抒己见 |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,也可口语使用。 |
| 注意事项 | 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正面或负面含义,避免误解。 |
总的来说,“异口同声”是一个具有丰富语义的成语,既能表达团结与共识,也可能引发对独立思考的反思。在实际应用中,应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使用,以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多样性。


